close

 作者:許志誠 | CCKM 知識長 - 2016年2月27日

全世界產業目前正面對一個供過於求的窘況,中國的情況更勝於其他國家。經濟學人以鋼鐵的產能為例,全球在2014年以前的10年間鋼鐵產量成長了57%,當中有91%是由中國貢獻,不僅只止於鋼鐵業,其他多數產業都是如此。

有一項研究報告計算中國的產出缺口(output gap),這個指標是在衡量產量與產能之間的差距。在2007年時中國整體產業的產出缺口為0,到了2015年全產業產出缺口來到13.1%,在重工業中尤其嚴重。這個現況源自於2008年之後,中國官方因應金融危機,對基礎設施與重工業進行大量投資。就生產者物價指數觀察,到今年1月底已經連續第47個月下跌,形成中國國有企業財務或是負債上沉重壓力,雖然全世界各地都有供過於求的難題,但中國感受到的痛苦應該遠高過其他國家。

經濟學人觀察到幾個實況,比較正面的部分是中國政府已經公開承認供過於求問題存在,並且宣布進行供給側結構調整。然而有其他幾個做法可能會造成後續更糟糕的結果,首先是將過剩的產能出口到國外去,即便中國的人民幣如官方承諾沒有進一步貶值,這些低價商品外銷後將會造成劇烈的貿易摩擦。第二項方法為刺激國內需求而增加貸款,中國今年1月的新增貸款再創新高,更多的借款只可能對於殭屍企業形成沉重負擔。第三是鼓勵國企之間進行整合,就政策觀點而言不見得不好,但地方黨官員雖知道營運效率不彰且接連虧損,卻也不願意關閉企業,這樣人人自危感受是足以引發社會動盪的風險。

另外,科技進步讓許多產能更環保,生產更有效率,當然也會有降低成本的效果。以中國大型鋼鐵廠寶鋼為例,有一個老廠在上海被迫關閉,關廠後整體鋼鐵產能理應降低才是。不久後卻在廣東完成一座新廠,產能900萬噸,產出高效率,大部分的廢水與廢氣都可以回收,但是整個全球與中國經濟不是要解決產能過剩的問題嗎?關閉舊產能,以更現代化的新產能替代,這樣供需失衡循環還需要多久才可以解決?如果沒有效解決,全球經濟的復甦還需等上一段時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志誠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