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許志誠 | CCKM 知識長 - 2016年4月2日

回顧美國自1980年代起就逐漸進口廉價商品,1993年的美國總統柯林頓與加拿大和墨西哥簽訂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在開始減免關稅的那年剛好遇到墨西哥披索大幅貶值,因此美國自墨西哥進口的價格更加便宜。經濟學人引用彼得森(Peterson)機構數據,1993~2013年間美國自墨西哥進口成長5倍,出口到墨西哥則是成長3倍半,估計貿易逆差金額為在開放的5年內達230億美元,約為當時美國GDP的0.2%。

但對美國真正的衝擊是在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後,在沒有改變關稅的情況下,中國進口的廉價商品包括衣服、玩具等,最後甚至是電子產品,如海嘯一般席捲美國。中國的進口在2000年時僅占當時美國GDP的1%,到2015年時已經達到GDP的2.7%。這個大幅成長的進口數據,說明中國成為WTO的成員後,給中國出口產業投資者最明確的保障,因為先前美國可以隨時動用關稅保護,之後卻無法使用關稅來抑制進口。

在去年8月11日之前,中國政府幾乎將人民幣的匯率釘住美元,在中國獲得大幅貿易順差的當時,有很多經濟學家試圖指控中國操縱人民幣,因為在賺進大筆外匯後,理應讓人民幣合理升值。另外一個狀況,中國的工資成長幅度較西方國家快速,這點應該會對沒有反應合理價值的人民幣產生負面影響。實際上中國的順差,相對於美國的逆差,反映的是兩國對於儲蓄與投資之間的認知,中國的儲蓄傾向是超乎西方國家想像的,這就是文化差異的議題。

反觀美國其實因為進行貿易也有很大的好處,如果不計算能源跟食物,北美自由貿易協定後商品價格幾乎逐年下降。還有經濟學家估計,和中國貿易的好處在2008年時如同在每個美國人口袋中放入250美元。因為低價商品讓美國人支出變少了,相形之下就有變得更有錢的感覺。

貿易對於雙方國家的優缺點向來是多數經濟學家爭論的焦點,對於進口國而言就業人數降低主要原因,在目前除貿易外又多了技術進步的影響。國際貿易經濟學家最新研究的結論,也有支持技術進步所引發的失業問題遠比貿易還大。有經濟學家指出在最近這波金融海嘯爆發前夕的2007年6月時,美國的失業率為4.6%,遠低於1990年代經濟衰退,因此按理因為貿易而失業的人應該還是可以找到工作才是。但還是有學者提出,全球化後加上技術進步,若是低技術者就可能會在國際貿易的過程中成為最大受害者。

貿易的優劣爭辯永遠都會持續下去,也可以透過政府的力量將貿易所得到的好處,來對貿易後的受害者進行補償,最終全體都可以在過程中受益。但全球化、技術進步在現階段可是不分國界,無論如何讓自己或企業進行必要的技術提升,才可以在這個過程中免於受到傷害,甚至可以獲得更高的利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志誠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