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許志誠 | CCKM 知識長 - 2016年5月27日

傳統的商業模式,商品或服務的價格決定在廠商的成本,但目前這樣的模式已經出現明顯轉變。我們都已經很熟悉大型平台,如Google或FB等,這些企業的商業模式是設法聚集大量的人潮,大部分的使用者都不需向平台繳交費用,甚至還可以在特定的期間從平台中獲取實質利益,如獎勵活動。不過我們都很清楚天下沒白吃的午餐,這些利益將會形成另外一個群體的成本,致使該群體出走,留下的結果當然會更糟糕。

網路時代規模較小的參與者相對已存在的巨人幾乎無法發揮威脅性,所以大家都可以接受在這個環境中大者恆大、市場全拿的現象。雖然如此,還是有很多新創事業,目標想要成為下一個Google或是FB,前仆後繼的投入市場。這些新創事業有新技術概念與滿腔熱情及衝勁,所以還是有競爭壓力存在。但大型企業還是有辦法應付,運用下列幾種方式逐一消弭潛在競爭對手。

首先就是常聽到的併購,大型企業通常都會有一份消除潛在對手的併購名單,新創事業如果推出的服務具有高度創意,就會被列入這份名單中逐一進行收購,這些事業剛起步規模並不大,所以這樣的行為並不會在市場中引發多大的影響。再來就是對人才進行有效掌控,大型企業最核心的價值就是人才所擁有的技術與商業機密,運用簽訂各項具有限制的勞動契約,阻擋優秀人才離開公司後成為自己的競爭對手。第三種方式就是設法拉高競爭門檻,大型企業累積大量使用者資料,對這些資料進行高度分析與計算,提供平台使用者更精準服務,提升對平台的忠誠度,這點確實會讓後進者望之而興嘆。

經濟學人對這樣的現象提出憂心,原本就已經是市場中的巨人,又運用已經累積的龐大資源持續增強實力,對於未來世界的發展結果不一定是正面的。當一個企業可以在它提供商品或服務的邊際成本基礎上,獲取龐大利潤空間,明智的政府主管機關應該要確保其他業者在這個商業模式中參與競爭的權利,面對這個現象在激勵新公司投入以及現有大型業者的客戶利益間採取平衡的行動,至於哪種新方式則需要好好思考與仔細的評估分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志誠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